查看原文
其他

老师,读书多,了不起啊

教育时报 河南教师 2019-06-24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注我们

教师必须要读书么?教师是否读书越多越好?一年读多少本书才能做到心安?


广博群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教师站稳讲台的重要基础。2019年河南教师新年书会上,关于教师读书这个话题成为许多阔别已久的河南教师读书会会员茶余饭后讨论的重要议题。


爱读书的老师难免会用数量的标尺来衡量自己的阅读质量,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度的探讨,《教育时报》的《廊檐下》栏目邀请了在阅读方面颇有建树的三位老师,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爱读书的老师能从他们的对话中有所启迪。


各位老师如果您对教师读书有什么新的见解,欢迎在文末留言~


主持人:教育时报记者 代修鹏

本期嘉宾:

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 薛志芳(左)

孟州市大定小学 党玲芬(中)

郑州市第62中学 赵渝(右)


教师若不读书会怎样


赵渝:我的关注点是,教师若不读书,他站到讲台上会理直气壮还是会内心发虚?若内心发虚,此人还有救,下了课他也许会去老老实实地找书来填补自己的不足;若理直气壮就麻烦了,因为那表示他认为自己无需学习,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技能,也具备了足以应付眼前一切的思想高度,站在学生视野的无穷远方。这样的教师虽然一时间确实能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但其实是有大问题的,问题就是他从思想上“死掉了”。


书籍汇聚人类思想之精华,是古往今来一代代有识之士站在前人肩头累积起来的精神财富。个人再聪明,也是有限的,与浩繁广博的人类文化相比,岂止沧海一粟。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不足为人师。


党玲芬:如果我不读书,首先我会有内心的逼仄感。人很多时候是精神的,需要一种信仰,来与生命之外的种种不确定因素进行对抗。随着自己专业成长的逐渐自觉,心里升腾起一种使命感。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较量,会生出一些逼仄。


如果我不读书,我更会有专业的恐慌感。越深入课堂,越发觉课堂的复杂性。越走近孩子,越对生命充满着敬畏感。课堂就像一个包含着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甚至生物学的复杂的场,只有自己深谙这些知识,才能够具有面对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的智慧与能力。而这些除经验的积累之外,更多的是靠读书。



薛志芳:平日里和老师们谈论读书,常常会被问:“读书有什么用?”但我常常反躬自问:“如果我们不读书呢?”


我觉得,如果我们做教师的不读书,最大的悲哀就是:我们不知道读书的乐趣和好处。人生最可怕的其实就是“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一个人可以永远处在蒙昧状态,或画地为牢,或故步自封,或与世隔绝,或与世无争,而且完全可以怡然自乐甚至安享天年。但是,这是生命应有的状态吗?这是我们所真正期待的生命状态吗?所以,我常说:阅读是一种生命觉醒,阅读是一种自我启蒙,阅读可以把我们的生命拔向更高处!


一年读多少本书才心安



赵渝:说到心安,那当然就是自己的事了,这不会有统一的标准。我认为只要是用心去读,读懂、读通、读透,哪怕一年只读一本书也是可以心安的。书籍为我们提供广阔的视野,启发我们以新的思路去解决困扰我们的问题,但如果只是泛泛地读,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那么读书的过程就会变成被他人思想扫荡和奴役的过程。所以,我的观点是少而精地读书,读透到有实际收获方能心安。


党玲芬:何为心安?我的心安,是拥有专业自信和人生自信。在教学上、班级管理上、对生命的理解上,以及在课程的规划与开发上,能够自信地处理、从容地面对。面对生活的逼仄、艰难的抉择、内心的波动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约束,建立起自己内在的秩序。


让我心安的阅读,在于形成自我的阅读节奏。我不大在意阅读数量的多少。我的阅读习惯是一天两三本甚至三四本并行,觉得这样状态好,就这样读。


让我心安的阅读,更在于研究性的阅读。课堂研究,是我这几年的一个大的方向。我阅读于永正、黄厚江、王崧舟等老师的书,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体会他们秉承的教学理念,去发现语文教学的规律,研究语文教学的内涵,思考生命在课堂上的状态,去实践、反思和提升。


薛志芳:其实,我一直秉持这样一个观点:读书,没有一定的量是不会有质的飞跃的。但是,单纯地谈数量也是没有意义的。


我认为,我们做教师的,读书要特别在意一点,就是一定要让自己的阅读做到结构化、专业化、主题化。记住:是“适当数量”,太少了绝对不行,那种“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个人的体会是,在每一个专题或主题里面,我们都要尽可能去读好那些根本书籍。这些源头的或上游的书籍读好了,其他相关的书籍读起来就会有一种触类旁通、以一当十、势如破竹的感觉。


总之,不同的人阅读的价值取向和方法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阅读的时间、精力和能力也是不大一样的,不同的书籍需要我们的投入更是不一样的。但重要的是,我们要选对方向,读好书,读书悟道、知行合一,进而才能有效助推我们的工作、专业乃至生命深度跃迁。



如何通过读书找到心安的归处


赵渝:寻找心的归处,这是一辈子的事。其实这个问题的准确意思是如何通过读书帮助我们找到心的归处。因为书并不是一个永恒安全的避风港,它只是一种途径,一种前人为我们开辟的包含了千万条道路的途径。有它的指引,我们能更有信心地奔向心的归处。


人类书籍浩如烟海,进入书的世界如同进入迷宫,开卷也并非全然有益,而且,即使有益,今天翻开这本觉得心有戚戚,明天翻开那本也如晤知己,这就等于找到心的归处了吗?非也,那只是短暂的安稳、进步的幻觉。书的真正作用是,它不停地将更好的东西引进来,把源头活水注入我们的心灵,虽然我们仍难免处在不安稳之中,但我们获得了流动,我们在洗濯自己,这出于内心需要也符合世界需要的洗濯,便是心的归处。


党玲芬:首先能够与自己的书相遇。这种书应该是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比如,借助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指引,我拥有了主题阅读的意识,按图索骥,阅读了杜威、怀特海、阿莫纳什维利、于永正,其中的一些理论指导着我的课堂实践,而我在课堂上的实践又能够对应着书中的一些理论。

 

其次在于打通地阅读。多些客观,多些思考,便不会被更多事项所干扰,让自己变成一杯清水,看到自己最透彻的内心,便能从书中更清晰地看到世界,看明白事物的本质。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和所读到知识相结合,或是相比较,打通它们之间的一种联结,形成一种通透与澄明。


最后经由读书通向自由。读书,建立起自己内在的秩序,最终通向自由。

 


薛志芳:如何从读书中寻找心灵的栖息之所和灵魂的存放之地?要我说,这个其实很简单,就是拿起书——读,就是让我们的阅读日常化,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和生命里的一部分。


是的,书籍打破了人类自身的时空局限,让我们懂得了我们的视野之外还有世界,并不断地在一个个更大更新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放大了自我的存在,这就是读书的妙处。所以,我常说,不管我们生命的宫殿是富丽堂皇的还是荒芜破败的,只要我们拿起了书,我们精神和灵魂的深处一定会是润泽丰厚、万物生长、生机勃勃、花香四溢的。这就是书籍独特的恩赐,也是我们读书人应得的福祉,我们必须珍惜!

 

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而我要说:“书人合一心自安!”



来源:《教育时报》



推荐阅读:


期末家长会,除了说成绩,还能干这些……


北京一小学发生伤害事件!要教孩子这样防范校园恐怖袭击~


你,接还是不接?一群痴狂的人发出了邀约……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觉得不错,请点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